法宝寺

发表时间:2017-11-05 13:32

原名圣教寺,位于白蒲镇南首,创建于唐太和四年(830)。初建后,因不慎于火,寺毁僧散。宋至和元年(1054),僧亿山募化,终在原寺旧址重建丛林,当时被列为“排属八大丛林之一”。相传奠基时,从地下掘得白龟献于朝,朝廷赐名“法宝寺”。仁山为该寺开山祖师。


宋德祐二年(1275),僧师忠增建山门,修廊房、佛殿。并募田立碑。明洪武五年( 1372) 遭兵燹,整个寺院荒废。


明天顺二年( 1458) 重修。柴祯二年(1629 )建禅堂。柴祯九年(1636),建藏经楼及装塑佛像。


清朝中叶,法宝寺荒废达数十年,自清嘉庆十年(1814)至道光九年(1829) 间,法宝寺得以重新修复。


法宝寺的主体结构,人们以“象”形喻之,大雄宝殿至藏经楼为“象身”。殿中供率的吡卢佛,像高达十多米,安坐在莲花座上,为苏北丛林中最大佛像。金刚殿为“象首”,内塑四大护法金刚法像。金刚殿前左右两口古井为“象眼”,殿后左右两口古井为“象之耳窍”。金刚殿前直通山门的弧形长堤为“象鼻”,俗称“象鼻湾”。有亭名“照心”,供游客休憩之处。山门为“象准头”(鼻子头),山门前两口古并为“象鼻孔”,山门内荷花池为“象口”。寺内另外两口古并为“象穴”。大雄宝殿后面的三口古井为“象之脐堂及水谷道”。寺后千年古银杏树为“象尾”,其它建筑还有七佛褛、普同塔、功德堂、廊房等。


道光四年( 1824),法宝寺延请竹林寺僧伍琮( 号竹堂)入寺住持,开堂放戒。


道光十七年(1837 ),竹堂的嗣法弟子真海又两次传戒。道光二十五年,福智接掌住持。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