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轮寺

发表时间:2017-11-06 13:24

位于南通市城东龙王桥东南一侧,始建于明代,几经兴修,始具规模。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),经改建的寺庙山门,“继易而北”,表门八字,前濒临运河,束水环回,地理方位,得天独厚。名日“法轮禅寺”,取佛语“法轮常转”之义。


法轮寺建筑格局为南北狭长,长度为246尺、宽16丈,一进为山门,二进为金刚殿,金刚殿内昔供由市七佛殿“请来”之脱纱胎之弥勒佛。这尊弥勒佛艺术价值颇为珍贵。三进为“大雄宝殿”,大雄宝殿为石樵弟子一一三达公竭其私资所建。大殿面阔5间,宽525寸,长72; 脊柱高27尺,檐柱145寸。雄伟的殿堂内释迦佛祖高踞莲台、两旁文殊、普贤随侍左右,梵王、帝释两侧侍护,十八罗汉拱列两厢,观音大士俯祝海岛.....法相炫焜、肃穆庄严。四进法堂供列《频伽大藏经》。其余方丈室、上客堂、斋堂、大寮、禅堂、新戒堂、念佛堂、退居寮、二僧寮及两旁侧室鳞次栉比、迭次掩映,计房115间,3600平方米。古刹巍巍森森,殿宇飞檐斗拱,为江城的名刹丛林。


民国37(1948 )前法轮寺尚有土地4000余亩,僧10人,工友3人。50年代初,法轮寺余房舍80余间,僧8人,工友3人。土地在建国后的“土改”运动中被人民政府分配,余2 亩供僧人耕种。此后房屋60余间租给合作社使用,每月收取低息房租,供僧众生活之资。另外部分房舍被工农技校借用。解放前后,法轮寺多次驻军,也曾被供销社借用。


建国后,振宗法师的再传弟子浴尘和尚,曾将佛教的“荼毗”(火化) 制度,推荐于社会,用法轮寺8间寺房,创办了南通市第一座火葬场一一法轮火葬场,开创了南通火菲之先河。


1958年,南通僧众和宗教界人士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利用法轮寺前有运河的交通便利条件,改建成城东玻璃厂。


法轮寺的宗派为临济宗,传承法脉:

木鹅-真如-习修-石樵-三达<碧云.愿成-密照(德林)-振宗-录艺-浴尘。


第四代祖石樵亦为当时有名书法家,书“风雅维摩”悬于法轮寺之法堂。此匾同寺藏《频伽藏经》、脱纱胎弥勒像等俱毁无存。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