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慧寺

发表时间:2017-11-08 13:17

隋开皇十一年(591) 由智颇大师道经如皋诛茅建寺,定名“定惠”。后历经沧桑像毁荒废,僧无几人。明万历司( 1573~1620) 僧素芳率弟子性乾、性德,立志修复,发舍身无畏心,铁索盘胸,以示虔诚向大众募化,其行感化四方信众。明万历三十五年(1607) 采旃檀木雕成毗卢大佛。湛明建钟鼓楼、云石建藏经阁,定惠寺空前兴旺。


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4),乾隆三十年(1765 ),大殿与钟鼓楼。


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如皋兴建师范学堂。定慧寺住持根源前往北京,得慈禧“浑映中华”题匾和庆亲王手书“庄严福地”,并获清走《龙藏》一部,定惠寺改为“兴教定慧禅寺”。


民国13( 1924),办起了佛化学院,民国二十年( 1931),改为定慧小学,先后请高僧谤闲、仁山、太虚、常惺等法师讲经,弘扬佛法。


抗战时期,定慧寺渐趋衰落,民国35( 1946) 国民党军队麦炸如皋城,毁伤寺房、僧众。解放前夕,定慧寺有僧众近百人。


1958年受“左”的思潮波及,僧人办厂自养,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庙门封闭,佛像被身。珍贵文物、经藏毁失殆尽。


1983年,定慧寺重获修复开放。此后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在国内外信众的支持下,定慧寺的广大僧众宵衣旰食,鸠工庀材,重振古刹。寺庙吸收了20余名年轻僧人,其中就读于北京佛学院的有5名,读研究生1名,担任寺庙和佛协”重要职务者2名。


定慧寺建筑风格为仿唐式,现在基本保持明清遗留风貌。总面积约为16亩,平面布局成回字形,即楼包殿、水环寺、门朝北的格局。


大雄宝殿为定慧寺的主体建筑。殿高10米为9级歇山式,大殿面阔5间,进深4间。山门面阔3间,又称金刚殿,门前置石狮一对。金刚殿与大雄殿之间有石阶九重。上为二门,二门面阔5 间,为大殿之护门。大殿之南的藏经楼面阔5间,进深4间,楼上珍藏佛经法宝,楼下供佛像。东侧有祖堂、引堂、方文室、观音楼等。西侧有念佛楼、华严楼、斋堂、讲经堂、僧寮、库房等。从1990年始,又在山门和二门两侧复建了钟、鼓二楼,在东北部,辟建了“功德林”素菜馆。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