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宁寺

发表时间:2017-11-09 13:15

天宁寺位于城北中学堂街西首。唐咸通四年(864 )建。旧名光孝,明天顺元年改今名。昔为南通九大寺之首。


宋徽宗政和年间,经过并寺营建,使其“殷堂宏丽,楼阁穹崇,实一州之伟观!”其时,宋徽宗赵佶御书题写“大雄之殿”。


明宣德初,天宁寺“仅存大殿、金刚殿、山门,风雨不支,像护剥落,过者观之若传舍耳。


正统、天顺、万历、天启年间均有兴修之举,前后整修了光孝塔、大殿、山门; 兴建了圓通殿、轮藏殿等。兴工修旧补缺,铸造铜像。成为通州城邑演习礼仪之所。天宁寺的僧人柳堂和溪山曾被清政府任命为二代僧官,管辖通州僧众。


天宁寺在清康照四十五年(1706)实行丛林制,挂单集众,传戒讲经,盛极一时,有田万亩。至乾隆年间、四贤祠、塔院、大意堂、祖师殿、水神殿、藏经楼、毗卢阁,始分七房。但藏经楼独房仍行丛林制。乾隆年间,天宁寺曾放戒一次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 ),寺东的毗卢阁、四贤祠、藏经楼、万寿宫、地藏殿、轮藏殿和光孝塔院等改办学校。


天宁寺坐北朝南,以山门、金刚殿、大雄之殿、药师殿为中轴结构。此外,还有伽蓝、火星、水神(禹王)、祖师四殿和大意堂。西北隅有光孝塔,又称支提塔。塔下有古碑云,“未有城,先有塔,前人就塔建城”山门前有照壁一块。门前有石狮一对。


天宁寺“大雄之殿”为宋代建筑,殿高18.3米,面阔三大间,进深四间(殿宽55尺,进深61),殿内梁架用月梁,正脊两侧量有叉手,四椽袱前后用乳袱搭牵,全殿有主柱20根。大殿为歇山式,明间6根内柱,系用“包镶法”制成的12瓣瓜楞柱。明间前后金柱下用复盆础,除瓦顶各件已更换外,其余梁架斗拱皆明显的明前遗物。


天宁寺山门三间(57),进深21尺,原药师股阔55尺,进深3丈,高15尺,光孝塔地基周围152尺。


解放后,天宁寺仍由僧众管理,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。"文化革命”中,僧众被赶出寺庙,寺院被占用,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。1981年,天宁寺收归市佛协会管理使用,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小规棋维修。1990年,经省人民政府批准,并由政府部分拨款、僧众捐资大修.


1991年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。寺内所有佛像均于1992年重塑。现已重建上下二层之药师殿和四合院建筑“安宁精舍”。


光孝塔又称支提塔,位于天宁寺西北隅,建于唐代。明宣德五年(1430)、天顺年间(1457~1464),清嘉庆十四年(1809) 几经修复。民国4(1915)821日,光孝塔遭雷击,塔檐屋瓦损坏,翌年修复。1956年再次进行修葺。190,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光孝塔题写了匾额。光孝塔为砖身木质塔,塔分五级,高30米,木檐楼阁形式,塔身建于须弥座上,各层腰檐向上反翘,檐角下面置有支檐柱,柱间有栏杆,每层四面相闪开门,顶刹较高,承露盘之上有相轮七重,上饰以珠宝,围以光焰。光孝塔下曾供地藏菩萨,铜铸,唐代作品,后毁于“文化大革命”中。


分享到: